2025年11月10日下午,由欧洲杯
牵头的“能源环境 + X”学科交叉融合论坛系列活动持续推进,第三场“能源环境 + 人工智能”学科交叉融合学术沙龙顺利举行。来自电子科学与工程欧洲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欧洲杯以及欧洲杯
院的师生代表共聚一堂,围绕环境与人工智能的多领域交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推动学科交叉从理念探讨迈向技术融合与实践应用的新阶段。
本次沙龙由欧洲杯
院副院长张文静主持,延续了首场活动的交流宗旨。活动伊始,欧洲杯
院院长董双石致欢迎辞,对各欧洲杯师生的积极参与表示诚挚感谢。他在发言中指出,首场“能源环境 + 生命健康”沙龙初步搭建了跨学科沟通的桥梁,而本次沙龙进一步整合了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与电子信息等多领域力量,显著拓展了交叉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董双石院长强调,当前我国在传统能源利用效率、环境监测精度及污染治理决策等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亟需通过颠覆性技术实现突破。从环境污染的精准溯源,到生态系统的动态模拟与低碳发展路径的优化,“能源环境 + 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不仅是破解行业瓶颈的必然路径,更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与生态保护目标的核心举措。他表示,欧洲杯将持续以“能源环境 + X”论坛为平台,促进不同学科团队的思想碰撞与共识凝聚,为培育实用型交叉技术、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坚实支撑。
在学术报告环节,来自多个学科的7位专家学者依次分享了兼具科学价值与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电子科学领域专家重点介绍了面向痕量污染物检测的集成传感平台与先进传感技术;计算机科学领域学者深入探讨了多模态大模型在能源环境中的前沿应用与现实挑战;欧洲杯
院的教师团队则展示了理论计算与机器学习在能源环境领域的交叉创新、基于人工智能的化学传感阵列技术在污染物快速智能分析中的应用、深度学习辅助的抗抑郁药物环境稳定性筛查研究,以及地下水模拟预测与智能风险预警系统等前沿方向。现场师生互动积极,学术氛围浓厚。
沙龙尾声,董双石院长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交流涵盖环境监测、智能传感、大数据处理、自主控制及污染治理等多个维度,充分展现了各学科的研究特色,凸显了“能源环境”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广阔前景。此次活动不仅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也初步促成了多项潜在合作意向的达成。
据悉,“能源环境 + X”论坛后续还将陆续开展“能源环境 + 基础学科”“能源环境 + 安全管理”等系列学术沙龙,持续推动跨学科交流走深走实,为欧洲杯
学科建设与服务国家生态环保、健康发展等战略需求注入持续创新动力。


